人才学院学员开展汶川地震五周年生活史调研

发布时间:2013-09-17投稿:李银 部门:校团委 浏览次数:

2013年7月14日,人才学院汶川地震五周年生活史暑期调研团赴四川省都江堰市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因四川暴雨,虽更改了一些行程,但也使在都江堰的调研更加深入。他们一行七人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了灾后重建的实时进展情况,聚焦当地百姓五年生活变迁,感悟时间和生命的力量,并对汶川地震后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我国紧急灾难救援的长效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以此践行了大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灾后重建的理念。

行前准备 厚积薄发

为对汶川地震进行全面的了解,保证实地调研的顺利开展,获取更为有效真实的调研结果,自2013年5月申请暑期社会实践以来,调研团成员开始通过多种途径对汶川地震及其震后恢复重建情况进行收集和整理,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调研主题的选定、访谈技巧的学习、实地情况的考察、整体行程确定等方面不断努力。

为增加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和深入性,调研团邀请到社会学院副院长、社会学教授耿敬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在耿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思路更加开阔,也从更加科学和专业的角度审视调研。同时,调研团邀请影视学院陶建杰老师开展了“访谈技巧实务”主题培训。从策划到立项,从安排行程到确定出发,一次次开过的讨论会,一遍遍改过的策划案,都凝结着调研团每位同学的心血和热情。

多种调研 收获思考 

为深入了解汶川地震以及灾后重建情况,调研团采取机构调研、问卷调查、街头访问、家庭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7月14日到20日,调研团对包括华爱青少年服务中心、“心启程”残疾人爱心服务站、台湾爱心家园、华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香港复康会在内的都江堰市五家社会组织进行了参观学习和深入调研。从成立初衷到运营情况,从活动开展到志愿服务,调研团对汶川地震后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同时,针对都江堰市民社会服务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深入详细地了解了市民生活所需,例如增开图书阅览室、兴建游泳馆、开展体育健身项目等,都为当地的社会组织进一步提供社会服务指明了方向。

期间,调研团还获得了都江堰团市委的支持和鼓励,团市委书记姜娟、副书记谢爽与调研团同学一起举行了以“汶川地震五周年生活史”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回顾汶川地震后都江堰五年来的重建史的同时,展望了都江堰未来发展的辉煌前景。同学们不禁感慨,五年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但在这里,都江堰人民的自立更生、上海市的倾情援建、社会各界志愿者的热心支持让它变得越来越美好。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团还发现震后的都江堰不仅基础设施重建上取得了飞速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休闲娱乐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给灾后的都江堰增添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热闹的广场舞、老年舞蹈团所展现的精彩和美丽,是汶川地震后都江堰人民生活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在与“心启程”创始人、2012年度“中国好人”黄莉访谈时,了解到她在汶川地震中高度致残,但不曾放弃,而投身公益、向社会回报爱,“因为,当你学会爱与被爱时,你就会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她将正能量定格在每个成员心中。可以说,在这片热土上,冉冉升起的是新的希望和活力。

 

志愿服务 且思且行

在都江堰期间,调研团成员还联系了青城山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房间、陪老人们一起聊天,同时开展了一场其乐融融的联欢会,加入了志愿服务的行列。黄梅戏、老歌串烧、舞蹈等都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手指操和健身操的教授给老人们带来了健康养生小技巧。活动结束后,一位老爷爷学对成员说,“这个手指操很有用,早上醒来坐在床上就可以练习,以后每天都要做”,就这样一句质朴而贴心的话语,给调研团队带来了莫大的欣喜和鼓励。

在青城山敬老院的志愿服务中,调研团成员转换了身份,成为了为老人们带来欢乐的“陌生的同乐者”,成员汪水在调研日记中感慨到:“作为在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可能从未想象过有这样的一群老人,随着年华的流逝失去了活力、健康、甚至自己的子女,他们缺少照顾,形单影只,有时候哪怕一个陌生人的倾听,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难得的机会。老人们向我们吐露自己的心声,我也在倾听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他们漫长而又坎坷的人生。”

在志愿服务的同时,程清同学也对一直以来的志愿服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引人深思。“志愿者在志愿提供服务时,不应将自己的同情心与怜悯之心以物质形式随意施加给服务对象,过渡泛滥的志愿同情之心与无节度的施舍与给予,不但没有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反而形成了依赖、贪婪、一味索取的畸形心态。这样的现状,若不是面对爷爷奶奶们伸出来的双手,我们恐怕是很难会预料到的。希望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大家都能保持冷静的态度,采取合理的方式,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聚焦体制 总结反思

如果说2003年的SARS和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中,中国的社会组织还是只有反应没有行动的社会组织,那么汶川地震中一系列社会组织似乎在一瞬间完成了动员和集结。调研团发现这场灾难让中国的社会组织开始真正登上历史的舞台,发挥了联系广泛、整合资源和专业特长等优势,为政府在如此大规模抗震救灾中拾遗补缺、填补空白、完善长效救灾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同学们在调研中也发现,都江堰市很多组织是在汶川地震后成立的,这些组织自己能够动用的社会资源很少,社会影响力较弱。由于缺乏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手段,其预算往往不足,甚至出现了志愿者“自掏腰包”的现象。同时,一些社会组织内部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容易滋生腐败,让人们对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产生质疑。从长远看,这不利于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不利于形成社会组织参与灾难救助的良性循环机制。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民众参与志愿活动热情的高涨,在未来的救灾工作中社会组织的合法权利、志愿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将被提上日程,科学合理的法律保障体系将为长效灾难救援机制提供坚实的基础。

调研进行过程中,同学们结合社会学、新闻学等专业知识,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灾难救援的长效机制进行了总结反思,为灾难救援的长效发展提供了建议。

 

一周的实地调研,调研团成员见证了一座城市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轨迹,从悲壮走向豪迈,从崛起走向跨越,也一同感悟这里的百姓如何在灾难中振作,在废墟上崛起,在感恩中奋进。正如程秋成在感想中写到的:“之前我把这次调研看成是参观性质的实践,但当灾难在我们的眼前重现时,我开始重新考虑我们团队在出征时的姿态。至少对我自己而言,调研的过程带给我的是不断的沉静与反思,没有经历过大灾的人恐怕没有资格去评断灾难给人们带来的身心伤害到底能有多深刻、有多久远。人们失去生命的痛苦、失去家园的孤独、失去信仰的彷徨依然存在,因此,我们的调研不应该是无情地撕开人们心中伤疤的过程,而是与他们一同痛苦、一同振作、一同反思的过程。”

暑期社会实践终于告一段落,但调研团成员前行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息,他们将带着此次社会实践的收获踏上新的征程,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信心满满地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