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堂”变 “课堂”,学生成 “老师:文学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集中学习

发布时间:2013-09-22投稿:赵益民 部门:文学院 浏览次数:

9月18日下午,文学院A602室开设了一堂特殊的课程,讲台上讲课的是来自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陈楚廷和11级中国古代史的侯雅荟,而坐在台下认真听讲的是文学院全体领导班子、系主任和部分学生辅导员。学生给老师上课?是的,您没弄错。这是文学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中的一次创新的集中学习活动。这次学习会主要是由学生代表走上讲台,以自己学生身份的经验和感悟,结合对其他学生状况的摸底,给全体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系主任、辅导员们上一堂主题为“学生”的课。

第一位“老师”10级本科生陈楚廷现任文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她以大四学生的身份把文学院之于学生的角色定位分为两个层次——家,娘家。她认为一个好的学院,一个学生理想的学院是能为学生实现大学梦创造良好氛围和环境,是能够为学生做好学校与社会桥梁作用的大家庭。陈“老师”提到家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地方,学院这几年实行的导师制的确为师生沟通创造了很好的平台,让学生进入学院后就有了归属感。但陈“老师”也坦言如今尚学氛围变为以学分至上——四年学习时间,课程压缩在二三年级,知识碎片化,大班化教学,都让学生无法沉淀下来安心修学,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因人而异,未能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她更希望学院扮演好娘家的角色,能把每个学生都顺利嫁到社会中去,这有赖于在大学中帮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和规划。但学院在这两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限,所以她也希望学院提供更多关于职业生涯指导与就业实习的机会,为大学生找到一个好的归宿。

第二位“老师”则是11级硕士生侯雅荟。上课伊始,侯“老师”便坦言自己上了十几年的课,从来都是老师给自己上课,还没给老师上过课,因此她将压力化为动力,跟周边研究生进行了很多交流,把他们的意见汇总成了今天的教案。侯“老师”将文院研究生称为“三高群体”。何谓“三高”?即自主选择性高、自觉能动性高、积极主动性高。她表示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而言都对自己的学业和以后的发展有较为明确的目标。但同样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她也表示如今文学院研究生就业压力大,尤其在第三年,有时候会无法权衡实习与学习的关系,不少研究生也为此困惑不已。在学业方面,侯“老师”建议学院多开展研究方法类讲座,搭好研究生的学术基础,而就业方面,希望学院能建立校友联系录,将资源共享给普通同学。

两位“老师”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引发全场在座“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大家都感觉工作中有些问题师生反复提出但一直没解决,有些问题看似解决了但效果不佳,有些问题解决了但师生们并不了解,这其中有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有和群众沟通不够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院的领导班子找原因,想办法。竺剑书记强调学院召开的第二次学习会邀请学生来给老师上课是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群体所关注的点不同,作为管理者要真正发挥好学院的平台作用、中介作用,换位倾听,多跟一线的师生去交流,解决老师和学生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督导组陶倩老师也一起参与讨论,她表示让学生来给领导班子和专业老师上课,有其创新意义在。新的不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院领导班子能够坐下来静心聆听学生的诉求,反思自身工作中的问题,实实在在增进与师生的交流,这才是开展本次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

今天,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耐心地聆听了两位同学谈他们在文学院学习生活中的收获与困惑,听他们谈对理想大学的期待,原来的学生此刻成了“老师”,原来的老师则换位成“学生”,每个人都认真地做着笔记,对同学们谈到的各种问题没有争锋相对,急于回应,而是更多地换位思考,从自身寻找问题,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师生。